凯特正值后期,她是因为沮丧和社交问题前来咨询的。她很瘦,看上去死气沉沉、灰头土脸。她刚被男友抛弃,平时也没有什么朋友,所以感到很空虚无聊。每次当她鼓起勇气和同龄女伴去酒吧时总是感到无话可说,因为她感兴趣的话题朋友们大多趣味索然。她又不会跳舞,所以在那种场合总觉得自己很累赘、很孤立。当我们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时,我发现她对自己很不确定。她在一家软件公司做行政,平时的工作很呆板。其实她是个聪明的女孩,在夜校上课的是成绩是A。她希望加入朋友们的这种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,但内心深处明白自己不可能适合那种方式。她与父母舒适地生活在一起,但由于父母不苟言笑,所以虽然家中很安全,但缺乏溫暖,很沉闷。虽然她留恋家的,但也曾想过搬出去找一个便宜的地方住,那样可以获得更多自由。她不相信别人会对她说的话真正感兴趣,也不认为那些把她当倾诉对象的朋友真正在乎她。在凯特这一案例中,埃里克森关于青春期的角色混乱观点十分适用。所以在咨询中要让她意识到自己的冲突,让她学会在某种程度上协调和接受这些冲突。在长达一年的咨询之后,凯特报考了大学并搬出了家。她现在已接受了那段不愉快的恋情,也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。当她结束咨询的时候,她比一年前自信多了,也更加了解自己。
埃里克森
埃里克森(ErickH.Erikscm)对人格发展的最重大贡献之一就是:他强调社会和人际关系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。他的研究使“原本实证的、基于医学模式的心理学更富哲理性”(韦尔斯曼,2000年:第130页),“使我们得以洞察个人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,体会其中的深意”(史蒂文斯,1983年:第108页)。
埃里克森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对个体内在世界的片面解释(即忽视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),他强调了那些造就我们完整人格的家庭、阶层和社会的作用。科伍(Kovel)认为埃里克森的模型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,他挣脱了精神分析还原论的枷锁,然而又被的观点所牵绊”(埃里克森,1988年:第68页)。
埃里克森的贡献可以用史蒂文斯(Stevens)的所说“真正的整合分析”来评价,这种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: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;意识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重要性;坚持了的伦理学基础。虽然埃里克森深受弗洛伊德早期发展观念的影响,但是他仍然敢以怀疑精神分析有关期、儿童早期的论点,从而发展出了一套嚢括整个生命周期的理论。
在他的《儿童期与社会》的第三部分,埃里克森阐述了他最著名的人生发展八阶段论,正是这些观点对人格发展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韦尔奇曼(Welchman)曾这样评价道:“在那薄薄不足三十页的文字中,埃里克森向我们勾勒了一幅复杂与澄明兼具、渺小与权威并存、直观与真实交融的人生图景。”这八个阶段是:婴儿期、童年早期、游戏年龄(play age)、学龄期(school age)、青春期、成年早期、成年期、老年期。
埃里克森曾对他早期的观点作过修正,他认为每一阶段都会经历“矛盾冲突"(emotional paradoxical conflict)。个体只有在面对和解决这个冲突之后才可能成功的进入下一阶段。由于其他的各种元素都集中于这个冲突,所以它体现了该阶段的中心特征。埃里克森对青春期的同一性的表述尤其深刻,且富有创新性。
埃里克森的结论基于研究和临床经验,但他的研究对象比较局限。在他著名的有关青春期同一性发展的论文中,他承认研究对象是在他所工作机构接受治疗的16至24岁的,他们都具有较严重的心理困扰。埃里克森试图从他们身上找出共同点,但他承认这些年轻人不是来自很富有的家庭就是来自很贫困的家庭。他由此意识到中产阶级也许并不具有很大代表性。
虽然有着上述的局限,但是埃里克森仍然希望能够替代当时精神分析对“障碍”的强调。弗洛伊德描述的性冲突与儿童真实的冲突十分类似,并且这种冲突是深埋于人格之中,但是埃里克森希望能够更多的关注外在的、“健康”的人格。他努力寻求健康人格的要素,认为“他们显然不是神经症患者,他们是教育和文化系统中,以各自独有的方式努力奋斗的一员”(埃里克森,1968年:第55页)。
然而,我们会对埃里克森的“教育和文化系统中努力奋斗的一员”的说法产生疑问,难道他们就能代表真正健康的人格吗?界定这样的典型的标准是什么?根据又是什么?比如,信奉“放手去做”、“实用主义"和成功哲学的典型美国化人格,能认为它就是健康的吗?在此,埃里克森沿用了玛丽•杰哈达(MarieJahoda)的说法:“健康的人格积极的掌控周围环境,能够正确地觉知自己和世界。”埃里克森强调上述的标准是相对于儿童的认知和社会发展。那么我们又有疑问了,因为埃里克森在说“他掌控自己”时明显带有男性化色彩。同时“正确的”这个词的说法也有待商榷。当然,我们可以认为上述说法在埃里克森的年代也许很普遍。
埃里克森假设“一旦婴儿离开了子宫这个化学环境,进入人际互动的社会系统”,他就会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文化。他从个人的经验出发,认为“只要给健康的孩子提供合适的指导和发展,他们就能够遵循内在的发展规律,这种规律是指孩子为了与教授者有效互动而发展出的潜能”(埃里克森,1968年:第54页)。
埃里克森写道: